爺爺完全不記得我是誰!景文科大視覺傳達設計學系四年級學生陳柏森永遠忘不了最近一次回鄉過年,卻遭遇最親的家人瞬間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對他的一聲爺爺再也沒反應了,當下哽在喉頭的心情有多複雜,失智這兩字也從此深刻烙印心頭,甚至讓他在爺爺過世後進一步接觸更多失智者家庭為他們發聲。

事實上,像陳柏森一樣,受到家中長輩發病的衝擊,而開始對失智友善「覺醒」的台灣青年,在校園、職場以及社會各角落中,人數越來越多。

本校康寧大學時尚造型設計學系105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成果展,正在台南校區A棟中庭展出,展至1月13日止。此次8人展出近150件作品,主題為「陶之夭夭」,以陶藝作品為主。時尚造型設計學系副主任梁靜謙表示,展出的陶藝作品不僅美觀,可當擺飾品,也具有實用性,歡迎大家一起來分享師生創作的喜悅。

梁靜謙說,「桃之夭夭」源自《詩經》的〈桃夭〉,本意是形容茂盛的桃樹,鮮艷的桃花。這次成果展以「桃之夭夭」為主題,以「陶」代「桃」意在形容作品繁多,也彰顯時尚造型設計學系這個學期所學內容豐富。

成果展由老師姜寶瑜、鄭雅文帶領學生游子儀、吳聿怜、劉桂燕、楊敦云、陳涴瑩、翁靖貽、藍鈺貴展出,其中鄭雅文陶藝品4件;游子儀陶藝品6件、照片3件;吳聿怜陶藝品23件、照片3件;劉桂燕陶藝品20件、照片4件;楊敦云陶藝品27件、照片3件、衣服1件;陳涴瑩陶藝品23件、照片3件、衣服1件;翁靖貽陶藝品3件、衣服1件;藍鈺貴陶藝品4件、衣服1件。

目前就讀3年級的吳聿怜和劉桂燕指出,她們是這個學期才開始上材質應用課程,首次接觸陶藝作品,以前不曾動手做過,覺得新鮮有趣,尤其在學習中很多作品造型是自創的,所以很有成就感。

她們表示,剛學幾個月,還不夠純熟,這次參展無法深思熟慮地設計,作品以即興創作為主,都與生活有關,因此仍有可看性,歡迎大家來分享她們創作的喜悅,也希望大家能夠提供意件供她們日後創作參考。

她們說,經過幾個月學習,她們認為陶藝可以和時尚產業結合,也可以融入生活當中,陶藝作品不僅可以作為藝術品、擺飾品,也有實用性,是一門相當不錯的工藝,她們有機會將到鶯歌陶坊參觀,希望能找到更多創作靈感。

畢業製作挑了「失智家庭」作為主題,深入紀錄4個失智者家庭的故事,陳柏森找來了同學許琇雯、林亞欣合作,三人一拍即合,因為許琇雯也有個失智奶奶,老把20年前的舊聞當上周才發生的事情掛在嘴邊叨念。

陳柏森坦言,在未深入了解「失智」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時,自己也跟大多數人一樣,在遇到舉止怪怪的疑似失智長者時,不是覺得對方在故意找麻煩,就是默默離遠一點、充滿防備。但他現在知道,只要人人多一點改變,失智友善其實不難。

社會的不友善,常是失智者跟照顧者心中最大的辛酸。林亞欣說,在與失智家庭的接觸過程,看著扛起照護重擔的家人,從一開始的淚流滿面、無法接受到樂觀起來,陪著至親走到最後一刻,讓她更瞭解,只要每個人在遇到失智者時多一分耐心、同理心,甚至雞婆點主動幫忙,他們生理和心理的傷害就能降低一分。

台北醫學大學高齡健康管理學系三年級學生張芸瑄便觀察到,近年來,周遭不管同學或朋友,主動了解失智症病徵的人越來越多、「年輕人覺醒多了!」,背後主因,無非台灣社會高齡化,失智發生率高,年輕人開始體認到人人都可能有個失智長輩。

輔大中文系雙主修財經法律系應屆畢業生張雅晴在一手帶大她的外婆8年前發病時,同樣被外婆超級陌生的眼神、在公車上突然便溺之舉嚇到驚慌失措,但理解到最親的家人只是生病了之後,這一路開始學習怎麼和失智者相處。

失智者忘了事情、卻忘不了愛的感覺!張雅晴笑說,只要撒嬌,外婆開口閉口依舊念著自己最愛小孫女,陌生人也一樣,如果每個人能更了解、更熟悉失智症,知道任何再怪異的舉止就只是一種疾病的表現而已,給予患者尊重,對每一個失智者家庭就是最大的幫助。

一周在信義日間照顧服務中心實習2天的張芸瑄也分享自己的經驗,強調老人家們就像可愛的孩子,一旦遇到疑似失智需要幫助的老人家,只要輕聲細語、耐心聽他講,就能避免衝突,協助老人家找到方向。

看著家人在生理上、心智上漸漸退化,把最親的人都遺忘了,這些台灣大學生無論有沒有失智家人,都體認到這對家屬而言是最大的打擊,他們也呼籲政府該投入更多資源,讓認識失智症真正落實到一般人的生活,讓照顧者可喘息、可無憂的繼續擔起這個甜蜜負荷。

康寧大學康寧大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蔡小新 的頭像
    蔡小新

    蔡小新的部落格

    蔡小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